然而,这个一心一意为玉溪烟厂付出的褚时健,最终站上了法庭。此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,甚至有评论称其为“世纪审判”。法庭外,许多人举着“高价收购褚烟”的标语,那时的烟盒上通常标着“红塔集团”,而所谓的“褚烟”,则是由褚时健亲自监制生产的烟草产品,盒子上标明的是“玉溪卷烟厂”。不论褚时健的命运如何,他所创造的烟草品牌,注定已成为历史的象征,成为收藏品。与此同时,法庭内气氛凝重,禁拍照摄像,旁听席座无虚席。案件庭审已持续半年之久,从最初的法律问题逐渐演变为更为复杂的政治与命运交织的讨论,所有人都在静待判决。
当法庭宣布“提被告人上庭”时,褚时健被两名法警从侧门押上法庭。这个69岁的老人穿着深色夹克,头发已是银白,神情平静,皮肤黝黑,像极了云南地区的许多人。法庭辩论依旧精彩纷呈,褚时健的辩护律师马军毫不留情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。马军认为,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,很多企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,而褚时健所经营的玉溪烟厂就是从一个计划经济下的企业,迅速转型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。这个过程中,体制、制度、观念等方面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,褚时健作为企业的领导者,承担了过多的责任。
马军还指出,如果我们能够更早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,建立起与之匹配的分配制度,褚时健作为企业家,也许就不会犯下那样的错误。他强调,褚时健不仅是将手工化、半机械化的烟草行业推向现代化的先驱者,更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改革意识的企业家。他的很多想法和常规观念不尽相同。马军进一步补充,褚时健的判决要从两个方面来看:一方面,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,判决基本上保住了他的命,并不是最优的判决;另一方面,尽管如此,这也是最好的判决,很多人在争取这个判决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在为褚时健辩护时,马军提出了“富庙穷方丈”的辩护观点,他认为,褚时健之所以犯错,是因为他在不该拿钱的时候,拿了他不该拿的款项。并非为帮助他开脱罪责,而是希望引起社会和政府的警觉,指出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特殊事件,应该以特殊的方式进行处理。对于这样一位为民族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国企领导人,他的年收入竟然还不如当时的歌星一场演出的收入。讽刺的是,褚时健案件发酵后,其继任者字国瑞的年薪,连同奖金已经超过了100万元,远超褚时健一生的工资。而如今,国企高管的年薪已数百万、上千万,甚至有些人还可以获得干股,早已成为常态。
案件发生后,经济学家曾表示:“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杰出的经营管理者感到遗憾。”当时很多人以为褚时健的一生已经彻底结束——即使不是生命的终结,也代表着他事业的彻底落幕,他将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中。然而,英雄之所以不同于常人,就在于能够泰然自若地面对人生的起伏。
2002年,褚时健因病获得保外就医的机会。当时他74岁,和妻子一起承包了荒山,开始种植橙子。那时,他几乎身无分文,得到了新加坡华人华侨的资助,起初只有900亩果园,到了2003年,果园扩展至2400亩。到2007年,借款启动的资金已全部偿还。如今,褚时健的橙子基地已经发展到6200亩,2018年产量接近1.5万吨,经过十多年的发展,他的果园遍布云南多个地方,面积达数万亩。
在接受采访时,褚时健坦言:“最初几年,大家可能是因为好奇我种的橙子而购买,但如果橙子不好吃,品质差,买过几次的人自然就不再回头。所以我们不仅卖得不便宜,而且品质一定要有保证,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。”褚时健强调,只有精心管理,每个细节都做到最好,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。在他的橙园里,无论是修剪枝条,还是管理种植,每个细节都无可挑剔,令人难以相信这里竟是云南一个偏远的农村。
随着褚橙品牌的知名度逐渐提升,加上电商平台的帮助,褚橙的销量和收入也迅速增长。每当有人问他为何能在不同的行业都取得成功,他总是简单地回答:“我爱做事,且做得认真,善于寻找规律。”他说做企业其实并不难,但要做到认真且持之以恒,才是最难的事。能够在一件事上认真并不难,但要在每一件事上都持续地认真,却并非易事。
褚时健的故事是一位企业家的传奇,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坚韧,在一次次低谷中“站起来”。即使面对那些令人不堪回首的艰难时光,他也始终坚持前行,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。他的管理精髓是“开源节流”,即通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来逼近资源的最大利用率。在经营玉溪卷烟厂时,他曾面临许多难题,比如如何获得更多外汇购买先进设备,这些问题都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和与上级领导的沟通解决了。正是这种“遇到问题解决问题”的精神,让他无论在哪个岗位上,都能快速积累经验,成为真正的行业专家。
褚时健的创业精神,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,有着深刻的启示。尤其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,许多年轻人却依然止步不前,褚时健的坚持和奋斗精神值得每个人深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