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久不见!这一期播客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死亡。这一期播客录制的时间在四月初,所以节目中提到的一些实事时间和现在并不吻合,请大家见谅。 通常来讲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,它意味着离开和告别。而在这里,我们希望分享生命消逝后,那些不断被我们感受着的、延续的温暖和力量。 我们会先从历史角度出发,简单地介绍古希腊和汉代的生死观念以及它们反映的社会文化。接着以新文化运动时的女性自杀案件为例,探讨死亡的社会和政治意义。本期播客的下半部分,我们会谈到启发我们做这期播客的两位特别的人:梵高和方大同,讨论死亡给人带来的情感触动。因为会提及敏感的议题,请大家在保证自身身心健康的前提条件下收听! 本期音乐:春风吹 live - 方大同 Van Gogh - Virginion Aiello/Vesislava 01:28 开场04:21 汉代的生死观12:33 古希腊的生死观23:47 基督教中的生死观24:10 椒麻堂会:当影视中的生死观38:53 死亡的社会和政治性:民国的女性自杀案48:57 死亡、情绪和艺术家的遗产:梵高与方大同57:38 尾声 播客中提到的部分作品: 马王堆T字型帛画,湖南省博物馆藏 《罗纳河上的星夜》,文森特·梵高,72.5 cm x 92 cm, 1888,布面油画, 奥赛美术馆藏 《情人》,文森特·梵高,60.3 × 49.5 cm, 1888,布面油画,克勒勒·米勒博物馆藏 《诗人》,文森特·梵高,60 cmx 45 cm, 1888, 布面油画,奥赛美术馆藏 《诗人的花园》,文森特·梵高,73 × 92.1 cm, 1888, 布面油画,私人收藏 《哭泣的梣树》,文森特·梵高,49.3 × 61.3 cm, 芦苇笔和黑棕色墨水,黑色粉笔,米白色编织纸1889,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最后,一句关于死亡的quote,来自Anne的推荐:他所设想的死亡提供了一把标尺,让他衡量:若接受这个世界那无法容忍的条件,他的生活将变得多么不可忍受。他所设想的死亡提供了一把标尺,让他衡量:改变这个世界是多么必要。正是这设想中的死亡,赋予了他拥有必要骄傲的许可,使他得以成为一个人。—— 约翰· 伯格《帝国主义的图像》,1969
如何统治世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