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耐心择时,(https://xueqiu.com/9372628323/340526604)
我是个坚定的“米黑”:作为技术控,反感过度营销;在用的小米产品,体验欠佳;再加上极端米粉引战,所以对小米的偏见极深。直到YU7锁单数据刷屏,即便怀疑数据真实性,也不得不承认——就算是假的,SU7的火爆,已足够说明问题。这场“打脸”促使我放下成见,重新审视雷军和小米的商业逻辑,竟发现其中藏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。
一、洞察人性的产品哲学:以“貌”破局的精准拿捏
雷军最核心的产品智慧,在于对“以貌取物”这一人性本能的透彻把握——这是刻在基因里的认知偏好,却常被传统文化语境下的“道德正确”所遮蔽,而现在的年轻人却越来越打破这个传统。回溯市场规律便知:当年iPhone 4的山寨机型仅凭外观模仿便能风靡,足见“颜值溢价”的强大驱动力;大众嘴上不说,其实都“以貌取人”,想要苹果、超跑的高级感,又舍不得花钱。而今小米更是将此逻辑发挥到极致。
雷总的魄力在于,身为行业大佬,一点面子不要,顶着“抄袭”争议仍坚持对路的策略——这种“结果导向”的决断力,本身就是顶级商业能力的体现。
借势顶尖设计,降低认知成本:手机生态复刻苹果美学,SU7、YU7借鉴超跑设计语言,直接嫁接大厂的“审美权威”,既规避了设计试错的巨额成本,又让用户以亲民价格获得“高端体验的心理补偿”。学以致用,其实我们可以找一个和我们有点儿相似的大众喜欢的明星学习,改变不了脸型,但可以学到的发型穿搭身材,其实还可以推广到很多方面。
二、成本控制的极致艺术:精打细算的商业精密性
与小米粉丝的长期争论中,“雷总资源整合能力突出”的说法早有耳闻,而今深究方知,这绝非泛泛之谈,而是一套系统化的成本控制方法论。
- 设计与研发的减法哲学:通过对标顶尖设计,大幅压缩原创研发成本;叠加“性价比研发”的思路,将核心资源聚焦于用户可感知的价值点,实现“好产品不贵”的市场承诺。
- 期货模式的时间杠杆:预售锁单再排产的模式,不仅缓解了资金周转压力,更巧妙利用了科技产品的“成本衰减曲线”——手机、汽车等迭代迅速的品类,当下的“高性价比”本质是对未来成本的提前透支,这种对行业周期的精准预判,展现了惊人的商业远见。
- 品控的取舍智慧:在性能参数、核心配置等“显性价值点”上极致堆料,甚至超越对标产品;而在非核心品控细节上适度妥协,将成本集中投入“可传播、可感知”的环节。这种“抓大放小”的平衡术,非深谙用户心理者不能为。
三、穿透心智的营销逻辑:从“人设”到“共鸣”的全链路掌控
雷军的营销能力,远非“话术包装”所能概括,而是一套穿透用户心智的系统化策略,其精妙之处在于对“认知规律”的精准利用。
- 人格化IP的深度运营:从身材管理到亲和表达,塑造“奋斗者+亲民老板”的立体人设,将个人形象与品牌价值深度绑定;高管团队集体下场参与互联网互动,构建起“无距离感”的用户沟通体系——这种“全员营销”模式,在国内无出其右,即便放眼全球,也唯有马斯克的“网红企业家”路径可与之匹敌。
- 稀缺性营造的心理操纵:期货模式天然制造“供不应求”的稀缺感,利用“损失厌恶”心理刺激消费——“需要抢的才是好东西”,这种朴素认知被转化为高效的营销杠杆。
- 价值叙事的重构能力:将常规配置转化为“行业突破”,将基础功能包装为“黑科技体验”,本质是对用户价值感知的重塑。从前对此嗤之以鼻,而今方知:这种“价值叙事”的能力,恰是商业传播的核心竞争力。
四、从消费者角度看这款产品
若我置身当下购车场景,在同价位SUV中剔除自动驾驶因素,YU7大概率会成为我的选择——核心驱动力无他,其设计美学确实击中了“以貌取物”的本能。这让我想起大学时的小米插线板:仅60元的价格,毕业的时候被我兄弟顺走了,即便昂贵的键盘鼠标也难掩其吸引力。
传统文化总在强调“不以貌取人”,但消费决策的本质往往绕不开“视觉偏好”。雷总恰恰抓住了这一矛盾点,用设计美学击穿用户的理性防御——连我这种“批判者”都难逃其影响,足见其对人性的把控已臻化境。
五、关于未来
当下智驾尚未成为购车“刚需”,80%的用户决策仍聚焦于外观、价格与性能——这正是小米的优势领域,YU7的爆红顺理成章。
有人说靠抄设计做不了高端,就像背着“仿牌包”进贵妇圈,高端用户宁可不背也不碰。这也是我认为的小米手机高端屡屡失败的原因。
但电动车这行,到目前为止还没哪家真正建起技术“护城河”,没人敢说自己自己就是高端。
自动驾驶时代
可未来肯定是自动驾驶的时代,随着政策推进,大众也会越来越看重自动驾驶。小米现在的技术储备够不够?能不能追上来?确实是个问号。这也是小米未来的核心风险点。
从前总揪着“抄设计”“品控糙”不放,现在才明白:雷军把普通人“要面子、爱跟风、图便宜”的心思摸得透透的,把商业套路和人性弱点绑得死死的。骂归骂,这套玩法在当下市场就是管用。确实牛。
这场认知转变教会我:商业世界没有绝对的对错,骂声中或许藏着偏见,而火爆的背后,一定藏着被大众认可的逻辑。
最后
我写这篇文章没有任何目的,纯粹是随性而发,纪录想了一个通宵的成果,记录自己思维的成熟和对世界认知的提升。我现在非常认可雷总和小米公司的商业战斗力,但我也不会买小米,我还是觉得自动驾驶是未来,小米目前在这个方面看不准,小米现在所做的一切还是处于“传统车”领域,和特斯拉与华为不在一个赛道上
虽然结果可能会是小米粉丝骂我,我曾经那些赛力斯战友也骂我,但无所谓了
最后最后推一下江淮汽车,潜龙在渊,就像30块的赛力斯一样$江淮汽车(SH600418)$
附一张赛力斯的买卖点
$赛力斯(SH601127)$ $小米集团-W(01810)$